只是将就跳着扫了一过. 最大问题是人物缺乏实感,无论是情境构建、人物塑造还是表达立意都充满抽离感:根儿上无论瓜农、村干部、或者路人甲乙丙丁就都差着事儿,鱼贯而出的角色们并不像是经过文学处理的实存人物、而仅仅是创作上为填入政治投射生编出来的臆想——一旦质感失真而与观众直接经验的生活产生隔阂,话剧感过于强烈的表演方式与影视场景设计就都透出尴尬的荒. 饶是如此,偏偏创作上似乎对于电影严肃性与批判性的寓意期待颇高,诸如王小波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”云云简直是掰开了、碾细了、嚼碎了生怕观众不能被“教化”——除了让故事愈发显得干瘪无力、更进一步让台词与角色发生龃龉,效果甚至不如吊着一口气的隐喻,只是让人觉得创作上充满自以为是的傲慢,不舒服. 演员们挺好,是路子问题. 日期标注过场以及真实有趣的场景,赋予影片有一种“偷窥者日记”的感觉,因此我在琐碎的片段中获得对一个人物完全的认知之外,更产生对这类“非典型现代人极强的身份认同感:独立人格形成的同时无来由的抗拒已深埋在心中,因为外界一切无意识的关怀、中伤无一不在压缩你的生活空间,明白沉默避世是彻底的抵抗. 可谁能在空旷无人的山坡上纵情哭泣,和日月星辰分享美和喜悦,能同时忍受着海滩的人声鼎沸和别墅里汤勺和碗敲出的回音?孤独难以概括这样复杂敏感的情绪,所以你会在人前下意识地哭出本貌,会对小孩迟疑地满足小小的虚荣,会应激的打开话匣子甚至咄咄逼人的倾倒着无关生活的苦水,会对羞愧地期待着所有人的拯救. 鲜有人拥有应对独行的强大,有的只是保持忙碌的惰性,所以,放假真是讨厌的事呢. 所幸在电影和文学中,我们被告知神秘和奇迹的存在.